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包括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奖、青年科技创新奖、科技成果推广奖)。其中,省属企业参与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一等奖
火电机组节能降碳与安全运行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架构半导体发光器件光热耦合设计与封装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深圳市科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等奖
精密表面组装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显示元器件用高耐候性能偏光片的研发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佛山纬达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新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粉末型超耐候无铬化铝合金型材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超长复杂地质隧洞TBM安全高效掘进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排涝除险智能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
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研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广物金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铝合金建筑型材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
完成单位: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
注:篇幅有限
完成单位仅展示省属企业名单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博彩平台 为奖励在推动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所设立的表彰。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97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
斩获省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有何亮点?
一起来看看!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火电机组节能降碳
与安全运行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能源集团所属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火电机组作为国家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压舱石”,需长期参与深度调峰,导致其低负荷能效和安全性能大幅下降。项目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在火电机组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环节取得了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创建了热力系统状态重构理论,攻克火电机组低负荷保效等关键技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全局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度调峰下煤耗增幅比常规机组减少80%,供热机组低负荷工况下,平均降低供热煤耗30%,降低供热成本40%,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微型架构半导体发光器件
光热耦合设计与封装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广晟控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主要在微型架构半导体发光器件光热耦合设计理论及方法、高性能异质波导光场调控技术、半导体发光器件微型高可靠封装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解决了微型架构半导体发光器件光热耦合调控与高密度高可靠制造的技术瓶颈。经权威鉴定,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成功应用于国星光电研发的LED显示器件、背光器件及背光模组等系列产品。
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
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粤海控股集团所属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作为主导单位,深圳市科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重点围绕东江因流量锐减导致咸潮上溯、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挑战等问题,研究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关键技术,解决了数据感知、融合与应用难题。项目研究成果支撑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前高质量完工且节约成本超20亿元,实现了全部数据深度感知融合汇聚,为工程建管提供工程级、标段级和工区级的态势展示与分析决策支持,形成了长距离深埋引调水工程智慧建管技术体系,并已推广应用于多项重大引水工程。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精密表面组装关键技术
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该项目由广晟控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旨在攻克高精度贴装、高速检测、高效清洗等关键工艺技术,推进精密表面组装生产线的成套装备研发,推动研究成果在电子制造行业的广泛应用。在该项目中,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全自动贴片机示范应用条件,并应用在项目相关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中,对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生产线全自动印刷机等关键设备进行开发和升级改造,实现了面向片式元器件等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印刷机批量应用。
关键显示元器件用高耐候性能偏光片
的研发与产业化
该项目由广新控股集团所属佛山纬达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导单位,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新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通过研究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制备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质量领先的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产品,实现了国产偏光片在高价值偏光片市场份额的突破,大批量应用在我国智能电表、车载显示等终端消费领域。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国产偏光片在平板显示产业链的话语权,提高了广东省在平板显示产业链“强链补链”的韧性,对促进广东省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粉末型超耐候无铬化铝合金型材
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由建工控股集团所属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导单位联合完成。
针对广东省及国内铝加工业产量大、重金属铬及氟碳漆工艺产生“三废”污染问题,采用“钛代铬”和“油转粉”源头替代理念,开展了有机酸-钛和粉末型氟碳涂料两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揭示了铝合金表面无铬化的成膜机制,发明了三维骨架结构“有机酸-钛”无铬预处理膜、粉末型氟碳涂料新型材料,开发了超耐候无铬化铝合金型材成套加工工艺,实现了含铬废水、废渣和挥发性有机物等“三废”的零排放。
超长复杂地质隧洞TBM安全高效掘进
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建工控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完成。
针对TBM在超长复杂地质隧洞掘进施工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研究,研发了隧洞内TBM大部件安全高效更换技术、不良地质段TBM安全高效掘进关键技术、超长隧洞施工高效出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和超长隧洞掘进精准贯通关键技术等,有效解决隧洞内狭小空间TBM损坏大部件更换、不良地质工况TBM安全高效掘进、超长隧洞施工连续高效出渣和精准贯通等技术难题,实现TBM在超长复杂地质隧洞安全高效掘进。
城市排涝除险智能防控
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目由建工控股集团所属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针对城市洪涝防控重大难题,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发到工程应用全链条技术攻关,在洪涝灾害和防控措施竖向立体水动力仿真、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识别和健康评价、新一代智能一体化泵站和泵闸装备、智能控制系统与协同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创新和提升了城市排涝除险智能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体系。该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多个国家重点项目,有效降低了洪涝对城市的威胁和损失,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研制
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广物控股集团所属广东广物金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开发了多性能指标耦合的固废基胶凝再生混凝土设计方法、复杂服役条件下力学行为表征方法、多维度(胶凝-纤维-骨料)固废协同增效技术和固废基胶凝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全套工艺,研发的固废基胶凝再生混凝土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基建领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效解决高性能绿色再生混凝土生产应用难题,推动行业低碳转型。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与性能提升
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由恒健控股公司所属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聚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的质量控制难题,开展轻量化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生产、预制构件智能高效连接施工和预制构件连接全过程质量检测等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成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与性能提升技术体系,对全面推动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体系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我国建筑工业化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理论
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该项目由粤海控股集团所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完成了透水混凝土的高效调控设计,研发出透水混凝土系列专用胶结剂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了高性能路面混凝土动态力学响应模型和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制备出高性能透水混凝土,并且形成了相关标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此外,该项目技术被住建部2次遴选为全国建设行业推广技术,2次入选《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应用指南》,项目成果被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铝合金建筑型材标准体系
构建及应用
该项目广新控股集团所属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完成。
项目以大规模专项试验为基础,以GB/T5237.1~6《铝合金建筑型材》为核心,围绕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工艺规范标准、膜层规范标准等打造了铝合金建筑型材行业系列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先进,技术内容接轨或超越了欧、美、日等国际标准。该标准体系被国内外普遍认可并通行于国际贸易中,打破了我国铝型材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贸易技术壁垒。在中国铝合金建筑型材标准体系的引领和护航下,企业通过在生产、销售中应用本标准体系及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